历史沿革
上海海关学院前身为对外贸易部上海海关学校。1951年5月,海关总署在上海正式举办干训班,并酝酿筹建上海海关学校。1952年初,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为适应海关业务需要,决定创办一所中等专业学校,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后,决定将校址设在上海,由上海海关代总署直接领导,并成立建校筹备委员会,上海海关关长任主任委员。人员构成为雇佣医师护士教员各一人,工友二人;原在各地海关工作干部和上海海关借调的员工。上海海关学校于1953年9月14日正式开学,因校址未建成,暂时在上海海关大楼上课住宿,11月12~18日迁校汾阳路45号,上海海关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部属中等海关专业学校。1953~1966年期间,是上海海关学校的发展提高时期。共招收九届学生,招生对象先为初中毕业生后转为招收高中毕业生,招生地区由上海面向全国。学校自1959年7月起被教育部批准为机密性专业,招生条件按机密性专业要求招收,培养目标仍为中等海关专业人才。
1968年8月,上海海关学校被撤销,并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自1972年4月起停办,上海海关学校与撤销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一起并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包括汾阳路上海海关学校房屋、校产被悉数分光、送光,校舍被占,校产流失,队伍流散,使培养海关专门人才的教育任务中断达12年之久。
1980年5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以上海海关学校为基础,改建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上海海关专科学校作为一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直属专门为全国培养高级海关管理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学校设海关管理专业,面向全国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93年总署对沪关校(1993)24号文《关于关校校址论证情况及选址意见的报告》作出批复,决定上海海关专科学校迁校选址建设。学校浦东新校。
1996年4月9日,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申请更改名称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经研究,同意上海海关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10月30日,海关总署党组作出决定将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迁址上海。2001年8月24日,海关总署批复学校机构升格为正局级机构,对外加挂“海关管理干部学院”院牌,运行模式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0月,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正式迁址学校。
2007年3月19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发函[2007]5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正式设立上海海关学院的通知》,这标志着学院“专升本”工作取得了成功,学校升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海关学院。
2010年8月30日,海关总署批复同意学生处对外加挂“上海海关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牌子,培训部对外加挂“中共海关总署党校工作部”牌子。
2011年10月17日,国务院学位办将学院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10月27日,于广洲署长批示:“努力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做好相关工作。”
2012年6月26日,学院与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上海海关签署了联合培养税务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备忘录。三方将通过实施双导师制、毕业论文选题机制等创新举措,共同培养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3年4月18日,海关总署原署长牟新生受聘为上海海关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