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毕业证样本图 > 学校名称 > 正文

安徽医科大学历届毕业证样本

安徽医科大学校徽安徽医科大学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校前身是1926年5月创办的上海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东南医学院内迁安徽省,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年,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安医大”,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三方共建,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项目”支持高校[1]、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承担高校、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梅山路校区、翡翠路校区、东校区(在建)、巢湖临床医学院院区等4个主要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20亩。设有16个直属教学机构,6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在职教职医护员工11426人,其中校本部在职教职工1253人,专任教师702人。设有31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1943人,全日制研究生3934人,留学生407人。[2]。创办时间

1926年5月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合肥

学校类型

医药

属性

省部共建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74所“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 |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主管部门

安徽省

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

刘德培,李广涛,秦伯益,朱仲丽,魏文斌,许嵩,徐恒秋。。[2]

 

学院详情
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巢湖临床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医学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学校直属附属医院6所(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四附属医院、附属巢湖医院、附属阜阳医院、安徽省口腔医院)。[2-3]

 

      直属附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 -

 

非直属附属医院
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附属安庆医院(安庆市立医院)
附属六安医院(六安市人民医院) 附属宿州医院(宿州市立医院) 附属妇幼保健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附属儿童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
附属心理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 - -

安徽医科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4月,该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733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8.72%,博士生导师178人,硕士生导师1356人。

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骨干教师,卫生

安徽医科大学

部、人事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百人计划”,“皖江学者”特聘教授,高校领军人才等30人次。

有16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6人次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3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人在亚洲学术组织担任主席,9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10多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有1个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1名教授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5]。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皮肤病遗传学创新团队

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学科技创新团队、皮肤病的遗传学研究团队

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技术应用与开发创新团队、抗炎免疫药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创新团队、造血干细胞移植创新团队[6-10]

安徽医科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4月,该校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共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拥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建立了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皮肤病与性病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中医肿瘤病学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有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9个省级重点学科,42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3]。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中,该校临床医学学科排名全球前1%[1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安徽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

临床医学、药学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6个)

免疫学、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

心理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

专业学位点(6个)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省级重点学科(19个)

药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口腔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药学、老年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传染病、血液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泌尿外、骨外、普外)、妇产科学等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个)

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皮肤科、急诊科、麻醉科、病理科等[12-16]

安徽医科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4月,该校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中药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跻身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承担高校。

《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预防医学、药学、临床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药理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3个项目跻身国家级试点。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3]。

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

 

学校掠影(12张)

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临床医学

省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公共事业管理、麻醉学等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口腔医学等

省级教学团队:医学免疫学教学团队、卫生事业管理教学团队、《思维与沟通》教学团队、麻醉学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妇产科学教学团队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核医学与辐射防护实验中心、病原与免疫学实验中心、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理化中心、机能学实验中心等

省级精品课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外科学、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内科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药事管理学、儿科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细胞生物学、卫生管理运筹学、生理学、妇产科学、思维与沟通、儿科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全科医学概论、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流行病学等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7-25]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4月,该校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武警总医院、解放军306医院、解放军307医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建立临床学院,共建有临床学院50余所,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0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区[3]。

安徽医科大学学术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研究机构

截至2014年4月,该校成立了临床药理、皮肤病、卫生事业管理等65个省、校级研究所。建有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中央(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

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6]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理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安徽人口健康与优生省级实验室、安徽人群健康与重大疾病筛查和诊断省级实验室、安徽天然药物活性研究省级实验室、徽省口腔疾病研究省级实验室、安徽口腔疾病研究省级实验室、消化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人畜共患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病原生物学省级实验室、安徽老年病分子医学省级实验室、安徽内分泌代谢省级实验室等

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校抗炎免疫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高校消化疾病重点实验室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抗炎免疫中药药理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药理(心脑血管)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临床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新药安全评价中心[27-31]

安徽医科大学科研成果

2007年至2012年,该校科技项目总经费达2.54亿元,其中纵向经费达1.99亿元,国家级项目经费占纵向经费的70.7%。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0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9166篇,自然科学类三大检索论文714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11]。2009年至2013年,该校共承担“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近年来保持安徽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校自然科学技术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三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和卫生管理奖各1项。先后以责任作者单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学》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上居国内领先水平[3]。

2008年度,该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5项,总资助经费1018万元;发表国内科技论文1612篇,全国高校排名第49位,首次进入全国高校50强,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被引92篇223次,全国高校排名第98位,首次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该校皮肤遗传研究团队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继2005年和2006年连续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之后,该校徐德祥和魏伟教授领衔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2001级药理学硕士研究生一科技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32]。

2009年度,该校自然科学研究排名跃升至安徽省省内第3位、省属

安徽医科大学-南校区

高校第1位。再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共有246项项目获得资助(含16项横向课题),资助总经费3384.8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9项,总资助经费1038万元;新增1项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973计划项目前期专项,1项863计划专项。发现银屑病、红斑狼疮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三项原创性重大成果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自然遗传》刊载[33]。发表论文全国高校排名第44位,全国医药类高校排名第12位,国内论文被引全国高校排名第66位。张学军教授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5]。

2011年,该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各类省级奖项16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2302篇,在全国高校排名位列第31位,sci收录文献全国高校排名112位,35篇论文被评为“表现不俗的论文”,8篇论文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2010年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该校位列中国区第13位,在《自然》子刊《自然遗传》排名上,该校名列全国榜首。共有426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经费607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97项,资助经费3809万元,立项数和经费数继续稳居省属高校首位,连续10年保持递增,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截至2012年12月,该校发表在《自然遗传》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已达到17篇[6]。2012年,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8项,总资助经费4339万元,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优青项目资助[11]。

安徽医科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4年6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有各种出版类型的馆藏书刊90余万册,中外文印刷期刊及网络电子版期刊30余万册,为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安装了万方、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知网等中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onmed)书目数据库;elseviersciencedirect(sdos)、nature、springerlink、interscience、ebsco等外文全文数据库;biosis previews(bp)文摘数据库;安装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和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安装了读秀知识库原文传递系统和济南泉方本地pubmed原文传递服务等[3][34]。

学术刊物

截至2014年4月,该校出版的国家级及面向全国发行的期刊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15种[3]。

安徽医科大学学术交流

该校主办了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期答辩与结题验收会、中德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论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国际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6]。

安徽医科大学学校领导

 

安徽医科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李俊

 

交流活动(20张)

校长:曹云霞

副校长:胡志、朱启星、金宗祥

党委副书记:刘群英

纪委书记:常业军[35]

安徽医科大学历任领导

 

      校长 党委书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郭琦元 东南医大校长 1926年5月—1930年1月 李广涛 党委书记 1951年2月—1956年6月
郭琦元 东南医学院院长 1930年1月—1947年1月 陈韧 党委书记 1956年1月—1964年2月
张锡祺 东南医学院院长 1947年1月—1952年10月 李广涛 党委书记 1964年2月—1966年10月
张锡祺 安徽医学院院长 1952年10月—1960年5月 崔剑晓 党委书记 1964年2月—1966年10月
陈韧 安徽医学院院长 1960年12月—1964年2月 陆志杰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0年2月—1971年4月
李广涛 安徽医学院院长 1964年2月—1966年10月 杜旭 党委书记 1971年4月—1973年5月
陆志杰 革委会主任 1968年6月—1970年2月 陈韧 党委书记 1973年5月—1976年6月
李培生 革委会主任 1971年2月—1973年5月 张长安 党委第一书记 1976年6月—1977年8月
范瑞峰 革委会主任 1973年5月—1976年6月 陈韧 党委书记 1976年6月—1977年9月
龙云彩 革委会主任 1976年6月—1977年8月 龙云彩 党委书记 1976年6月—1977年8月
刘正文 革委会主任 1977年9月—1978年2月 刘正文 党委书记 1977年9月—1979年1月
程毅川 安徽医学院院长 1978年2月—1983年9月 田玉秀 党委书记 1979年1月—1983年10月
许建平 安徽医学院院长 1983年10月—1985年3月 姚静篁 党委书记 1983年10月—1988年8月
徐叔云 安徽医学院院长 1985年4月—1985年12月 任诗书 党委书记 1991年3月—1995年8月
徐叔云 安医大校长 1985年12月—1997年9月 夏英庭 党委书记 1995年8月—2003年6月
夏英庭 安医大校长 1997年9月—2001年12月 桂宁东 党委书记 2003年6月—2008年9月
张学军 安医大校长 2003年6月—2014年3月 李俊 党委书记 2008年9月—[36]
曹云霞 安医大校长 2014年3月— ----- -------------- -------------------------

安徽医科大学文化传统

 

校徽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